梨火疫病菌监测调查方法(试行)
惠农网·农技学堂
10708人阅读
惠农网的小林听说有一种库尔勒香梨火疫病非常可怕,不但出现枯枝,还有很强的传染性。想必大家会问对于这种香梨怪病有没有防治的办法呢?答案当然是有的,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很多农户反应:香梨上今年出现一种怪病,有很多树枝枯萎,有的半季就死树,而且传染性很强。
香梨火疫病于去年出现个别园区,发病轻微,而进入17年,已经大面积发生、发病率高且危害重,有的甚至当年直接死树,其特征是:能侵染梨树的多种组织和器官。初期侵染嫩梢部位和花序,然后病原菌顺着韧皮内里往近根部位侵染,具有从嫩枝浸染到侧枝,从侧枝侵染主干,严重者枯死的特征。症状在花梗上表现为水渍状、灰绿色病变,随之花瓣由红变褐或黑色。花序之间相互传染,发病的花序不脱落。早期侵染的果实不膨大,色泽黑暗;侵染果实的表现为红褐色或黑色病斑。在新梢枝条上首先表现为灰绿色病变,随之整个新梢萎蔫下垂,最后枯死。树皮发病后,稍微凹陷,着色也略深,皮下组织呈现为水渍状。
当地有关部门进行的初步研究结论为:香梨火疫病是细菌性与真菌侵染性叠加的病害,是由虫源传播。病原通过伤口或皮孔侵染寄主,形成菌溢,虫原携带病原扩散传播,危及健康植株,染病植株除可能由虫源传播加重危害外,还通过韧皮内里,病原往近根部位传染,加重危害,直至死树。
通过走访调查,哪些树容易上病呢?老树、弱树、病树、伤树易上病。健康园区不易发病,发病后蔓延速度远低于上述园区,连续使用中草药制剂五年防治腐烂病,同时做到株体健壮的园区,虽亦发现病株,且有嫩枝枯死症状,但未出现园区蔓延和病株危害加重的现象。经与当地专家及种植业者探讨,总的防治思路应为:加强综合管理和重防重治。
一、综合管理
1、防虫。通过喷施大蒜油等驱避害虫或通过其他杀虫措施减少害虫来源。
2、合理疏果。对健康树适量疏果,对已经有枝条染病的,建议直接保树,不宜再挂果。
3、改变当地用水方式,不宜大水漫灌,不宜近墩滴灌。因为当地多数是用雪水或地下水,与地表温差20℃以上,容易伤根,伤根后免疫力必然大幅度下降。同时上述浇水方式,导致毛根上浮,作物吸收营养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大幅下降,失去相应的免疫力。
4、改变基肥施用时间。当地很多种植区域,基肥施用的时间在秋末冬初,改为采果后。以做到秋冬季节养分回流储备充足,来年萌芽时的营养供给充分。
5、不能过多使用化肥、激素等促产。当地多数弱园存在黄化现象,其黄化原因,除上述毛根上浮等原因之外,还跟化肥,特别是磷肥过多形成拮抗、固化其他营养元素有关,应多使用生物菌、中草药制剂、有机肥、高能量物质、中微量元素等改变土壤营养状况、根际环境、恢复树势。
二、重防重治:
1、药剂的选用,宜选用医养结合类的产品,中草药制剂、生物菌、大蒜油、沃丰素以及相应对细菌性病原有助杀作用的其他药剂。
2、用药方式应立体化用药,包括喷雾、灌根、涂刷等方式。
3、用药时机要选对。抓好清园预防、花前灌根、花期喷雾、作物受到伤害(大风、冰雹)、农事操作后、每次抽梢后等时机作为重点防治时期。
4、如果出现虫害,一定要采取措施,减少虫源,园区内见症时,要下重手解决虫害问题,以减少虫源侵染问题,杜绝树与树之间的传播,其中用大蒜油定期喷雾能够达到有效驱避害虫的作用。
5、灌根要灌到毛细根区域,特别注意用药量一定要足,当地大多使用喷枪,虽然喷枪使用方便,但是吃药量很少,建议染病的植株最好人工开环状沟,多种药剂一起灌在毛根区域使用。其中中草药制剂要用,有传导杀菌、营养复壮等作用。香梨火疫病病原有从梢往根方向传染的特征,由韧皮内里传染的特征。中草药制剂的传导性好的特征,是防止病菌单株扩大蔓延的关键。建议生物菌也要多用,生物菌有改良土壤、改善作物根际环境,启动作物次生代谢能力等作用。
6、剪除病枝,并涂抹剪除部位的后半部。剪除病枝一定要重剪,不是仅剪已经枯死的部分,而是往近根方向至少半米以上,涂抹近根方向的枝干不低于半米。涂抹时可用中草药制剂复配生物菌剂,生物菌剂涂抹后,在紫外线光强的区域虽会大量死亡,但其死亡过程及降解物对防治病害有独特作用,存活下来的少量生物菌会进入韧皮内里与有害病菌形成拮抗等,起到阻止单株蔓延加重危害的作用。也可用中草药制剂复配大蒜油或其他防治细菌病害的制剂。
7、有其他病害的园区如腐烂等,可以统防统治、立体化用药。如灌根防治黄化、涂抹防治腐烂,同时达到防治火疫病的目的。
8、每一次抽条时机,要作为重防的关键时机,同时台风、冰雹、恶风以及农事操作(如摘果子)等容易造成伤口,一定作为一个重防时机。每次用药时应选用中草药制剂、叶肥(沃丰素),同时适量复配大蒜油及其他制剂。
9、展叶期是重防的关键时机,中草药制剂的安全性高的特征为重防提供了可能,展叶期花序、嫩叶、嫩枝等易于被侵染,并成为再侵染源,此时使用中草药制剂具有早杀菌、修复伤口、复壮免疫等作用。
相信有了以上治理办法,火疫病也就没那么可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更多农技知识请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