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气肿疽病如何诊断?怎么治疗?
惠农网·农技学堂
15194人阅读
牛的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慢性增生性肠炎,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是养牛场最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这种疾病爆发后化学疗法没啥效果,因此养殖户只能加强防控措施以减少损失。
一、病原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此种病菌为短杆菌与结核杆菌类似具有抗酸性染色特性、不能运动、无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此种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肠道黏膜和肠系黏膜淋巴结中,并通过粪便排出。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对周围坏境造成较大影响。在被病牛污染的牧场和泥土中可存活数月至一年,在粪便中可存活125~246 d。对消毒药的抵抗力很强。加热较易杀死本菌,65℃环境下30 min或80℃环境下1~5 min可将其杀死。
二、流行病学
副结核病主要感染牛尤其是奶牛多发,偶见于绵羊、山羊、猪、马、骆驼和鹿。主要感染源是病畜并从粪便中持续或间歇性排出大量病原菌。由于病菌在外界可存活较长时间,其可通过被感染的牧场、草料和水源经家畜消化道进行感染。在部分病畜血液中发现病原体,并可随乳汁和尿液排出体外。此病也可以通过繁殖系统传播,当母牛被感染时子宫感染率在50%以上,母牛可以通过子宫传染给犊牛。 副结核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幼龄牛最易感染且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有的甚至长达12个月,往往到2~5岁才表现病状。母牛在怀胎、分娩及泌乳期由于机体抵抗力变低因此这个阶段也易感染。同样饲料中缺乏矿物质、饲养密度较大,可致使牛免疫力变低促使本病发生。
三、症状
病初期精神、食欲、体重均正常无明显临床反应。病牛早期会出现间歇性腹泻演变成顽固性腹泻,粪便稀薄带有气泡和黏液,常呈喷射状排出、伴有恶臭。随着病期延长病牛精神变差、食欲消减、逐渐消瘦、各部骨骼凸显、皮肤粗糙、贫血、眼睛凹陷、泌乳减少甚至停止。进行直肠检查时可触摸到肥厚的小肠肠管。病程较长的牛病情会时轻时重,有时腹泻也会随之停止之后会加剧。一般经3~4个月会死亡有的会拖延至3~5年。
四、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肠道和肠系膜淋巴结,尤其是回肠的变化十分明显,病变的肠道长短不一但主要表现在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硬而弯曲的褶皱成大脑回纹状;肠黏膜呈灰黄色或黄白色,褶皱凸起常见充血,黏膜上附有黏液;肠系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个别病例真胃和直肠也发生明显病变。
五、诊断
可根据病牛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对病牛进行初步诊断。在必要时可以采用细菌学和变态反应对其进行检查。 病牛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持续性下痢并伴有恶臭,内混有气泡和黏液。出现渐进性消瘦和贫血,部分皮下会出现水肿。小肠特别是回肠黏膜高度肥厚,形成明显的脑回状褶皱;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索状肿。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发现肠黏膜类上皮细胞增生、巨噬细胞浸润。必要情况可对病牛进行细菌学检查。刮取直肠黏膜、粪便黏液或采取扑杀、病死牛的肠变部分直接做成涂片或培养后涂片,经抗酸性染色后进行镜检。对于没有或者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病牛可用禽型结核菌素做变态反应进行检疫。
六、防治
1、一定要注意饲料的配比特别是对幼牛要给予足够的营养,可有效提高其自身免疫抗病能力。
2、在引进种牛时要从健康的牛群中挑选,防止购进病牛或隐性病牛,在购进牛后仍然需要隔离检疫,必须在确认种牛健康后才能混入牛群饲养。
3、在牛群中发现腹泻牛且久治不愈必须认真检查,在必要时要采取细菌学检查或变态反应判断病牛是否患有副结核病,若确定患有此病应及时淘汰。
4、在爆发疫情的地区一定要按时进行定期的检疫,感染本病且经济价值较低的牛群应即刻淘汰。对于牛舍、牛栏、和牧场应将其进行彻底消毒并粪尿及垫草应及时清除。由于病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需将消毒后牛舍放置1年后再使用。
5、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病牛在隔离的条件下用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调整饲料给病牛优质青草外还需给其补充矿物质,用以牛的免疫力提升和病后恢复。
6、在病牛群中出生的犊牛应及时和母牛隔离,对其进行人工母乳的喂养3~5 d后改为喂健康母乳或消毒乳。在第一、三、六月用禽型结核菌素各检疫一次。阴性反应则转入假定健康牛群进行饲养。阳性反应则放入病牛群中进行饲养或进行淘汰处理。
牛一旦生病不管是何种并都会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和饲喂工作以防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