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植出又大又漂亮的土豆?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重点!
惠农网·农技学堂
3879人阅读
马铃薯黄萎病又叫做什么病,你知道吗?马铃薯黄萎病又叫做马铃薯早死病和马铃薯早熟病。马铃薯黄萎病是马铃薯上危害严重的难防土传病害, 在马铃薯初花期发病, 盛花期过后即达到高峰, 减产达30%~50%以上,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 马铃薯黄萎病的危害症状
1.1 发病时期。
马铃薯黄萎病在苗期的发病症状不明显, 开花后开始出现症状, 盛花期过后即达到高峰。
1.2发病部位与主要症状。
黄萎病在马铃薯植株的叶片、根茎和薯块上均有明显症状。病叶:马铃薯植株感病后, 通常下部叶片首先发病, 逐渐沿植株向上发展;或者开始时只有一条茎或茎一侧的小枝叶片萎蔫。发病初期, 病叶由叶尖沿叶缘以及主脉间出现褪绿黄斑, 并从叶脉逐渐向内黄化, 边缘变软, 叶片下垂;随着病情加重, 整个叶片由黄变褐干枯, 全部复叶枯死, 不脱落。根茎: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叶片上有明显症状的植株, 根茎处的维管束首先变褐色, 后期地上茎的维管束也变褐色。病薯:自蒂部开始, 维管束变淡褐色或褐色, 但无水渍状特征。大部分病薯端部的维管束很少变色。纵切病薯时, 多见“八”字形或“半圆”形的变色环。
2 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病条件
2.1 种薯带病和土壤带菌。
病薯和发病的马铃薯重茬地, 是黄萎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2.2 品种抗病性。
据调查, 在相同栽培条件下, 马铃薯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别, 从病情发展速度看, 也有明显差异, 说明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存在抗病性。
2.3 环境条件。
马铃薯黄萎菌喜温暖 (20℃~30℃) 高湿的条件。灌水过多, 不仅有利于病菌传播, 而且能促使土温降低, 导致根部伤口不易愈合;地势低洼, 土质黏重、阴湿, 施用未腐熟粪肥, 均有利于马铃薯黄萎病发生, 加重病情。
3 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黄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 一旦侵染, 全株发病, 难于防治, 因此该病害的控制应重在预防, 主要依靠严格控制种薯质量、选育抗病品种、改善栽培条件, 辅以化学药剂和微生物杀菌剂防治。
3.1 严格控制种薯质量。
马铃薯黄萎病可以通过种薯带菌传播, 因此要严格控制马铃薯种薯的质量, 确保使用无病种薯。购买种薯时, 可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种薯, 纵切检查种薯是否具有典型“八”字形或“半圆”形的变色环;播种前切种薯时, 淘汰掉具有典型“八”字形或“半圆”形的变色环的薯块, 并及时将切刀用75%酒精消毒。通过以上两种措施可保证马铃薯种薯质量。
3.2 选育适合的抗病品种。
利用抗性品种栽培是最直接、最经济有效的防治马铃薯黄萎病的措施。目前, 完全对黄萎菌免疫的马铃薯栽培品种尚未发现, 但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研究证明, 大白花、青薯9号、底西芮、克新1号、秦紫1号等几个品种对马铃薯黄萎病具有较好的抗病性。目前河北省主栽品种荷兰15号对黄萎病表现了耐病甚至感病, 有可能引起马铃薯黄萎病的爆发, 因此生产上应重视马铃薯抗病品种的选择应用。
3.3 改善栽培条件。
起垄作畦, 适时播种, 避开春季冻害及雨季。科学施肥, 尽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注意晴天浇水, 勿大水漫灌, 灌水后及时中耕。开花期后和块茎膨大期要浇足水。轮作倒茬、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减少菌源。以上栽培措施均有利于防控马铃薯黄萎病。
3.4 化学防治
3.4.1 土壤消毒。
施用威百亩或苯莱特进行土壤熏蒸, 可降低黄萎病发生。
3.4.2 薯块消毒。
播种前将50%多菌灵200g、75%农用链霉素50g与滑石粉2kg充分混匀, 与100kg切好的种薯进行拌种, 拌种后放置阴凉处4~5d后播种。
3.5生物防治。
目前, 虽然化学防治仍是对黄萎病防治的一项主要措施, 但极易污染环境, 杀死其他有益微生物, 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利用生防菌是一种有效的防治途径。采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制、保定市科绿丰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微生物农药—鑫知农“10亿活芽孢/g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2kg拌种或滴灌, 可有效防治马铃薯黄萎病。
河北省冀中南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区, 多年的棉花连作导致棉花黄萎病发生严重, 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黄萎菌。近年来冀中南地区植棉面积迅速下滑, 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种植马铃薯。研究证明棉田的黄萎菌同样能够侵染马铃薯引起马铃薯黄萎病, 给马铃薯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搞好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是保证马铃薯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也是目前河北省马铃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