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与施肥技术要点
惠农网·农技学堂
6106人阅读
当前油茶间作套种被普遍认为是解决新垦油茶基地水土流失和提高油茶前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油茶林经营模式,成为油茶丰产林集约经营中一项关键性措施,被广泛采用。目前浙江省规模较大、较成熟的套种模式是油茶林套种旱稻模式,但旱稻在浙西南较高海拔栽培易因孕穗期、灌浆期干旱及扬花期连续降雨而影响产量,产量不稳定或绝收,经济效益不够稳定。
油茶林下套种山稻技术
1、形态特征
穇子为1年生粗壮簇生草本。茎秆坚硬直立,呈椭圆形,茎粗0.7~1.2 cm,正常栽培条件下,株高90~120 cm,分蘖能力强,常分枝。叶鞘长于节间,光滑;叶片线形。复穗状花序5~8个呈指状着生秆顶,穗长4~10 cm,穗组合形式为抱合或开张。每穗平均结籽700粒左右,粟籽细小,圆球形,红褐色或黑褐色,平均千粒重2.3 g。根系发达,须根系,粗细根明显,坚韧而粗壮,单株须根多达250条,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内。
2、生物学特性
穇子抗性强,具有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的性能。降雨量300 mm以上,平均气温≥10℃的地区皆可种植;在pH 8.5~9.5的土壤和0.10%~0.60%的土壤盐渍度环境下皆能正常生长发育。在庆元县海拔1 200 m的油茶林地套种,播种后10 d左右出苗,30 d左右进入分蘖期,60 d进入孕穗拔节期,100 d进入花期,160 d进入成熟期。生育期190 d左右。
3、主要技术措施
3.1 林地选择
穇子对林地土壤和水分要求不高,油茶适种区油茶林皆可套种,考虑套种成本和因套种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的生态影响,宜选择交通方便,开设水平梯带或坡度<25°幼龄油茶林基地。
3.2 整地施基肥
在油茶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外(初植1~2 a的为油茶植株半径50 cm外),按株行距(40~50)cm×(50~60)cm挖种植穴,穴深15~20 cm左右,每穴有机肥0.5~1 kg。回土后待植(播)。
3.3 种源选择
浙江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雨量较多,但无明显干季,特别是浙西南高山区秋冬季常阴雨绵绵,易造成采收后的穇子翻晒脱水难;进入成熟期,穇子茎杆变脆,遇台风多年份,易倒伏,导致粟穗含水量高,粟籽易发芽,造成经济损失和粟籽品质下降。因而在浙江省宜选择产量较高,易干燥脱粒的种源为宜。据2015~2016年经从广西、湖南引种与庆元当地种进行种植对比和筛选,粟穗组合为开张的桂林种源及粟穗组合为松散抱合的庆元当地种源产量较高、易脱水,可作为本地区种植的种源。
其主要农艺性状如下:
桂林种源:株高111.333±11.080 cm;每茎杆子穗数6.52±1.565,粟穗长8.269±1.906 cm,粟穗开张组合,成熟时常外卷;粟籽产量3 757±330 kg·hm-2(林地利用率以100%计,下同)
庆元当地种源:株高91.667±2.887 cm;每茎杆子穗数8.44±1.459,粟穗长5.993±1.072 cm,粟穗松散抱合,粟籽产量3 080±320 kg·hm-2。
3.4 繁殖方法
生产上主要采用直播和育苗法。
3.4.1 时间
穇子在海拔1 200 m地区4—6月播种皆可正常生长结籽,综合考虑本地区气候特点及穇子生物学特性,宜选择4—5月播种。
3.4.2 直播方法
手提溜种5~10粒/穴。粟籽种子小,顶土能力弱,宜覆盖腐熟有机肥。采用覆土的,覆土宜薄,盖住种子即可。直播出苗后,宜结合除草及时进行补苗和间苗,每穴保留2~3株。
3.4.3 育苗法
苗地选择:苗地可就近选择离套种油茶基地较近、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壤土园地,质地较好的油茶林地或旱地均可。
育苗方法及育苗管理:苗地需经深翻、精打细耙整理成苗床,床面铺2.5 kg·m-2左右的有机肥与床面土混合均匀,均匀撒种,撒种量以30~40 g·m-2为宜,播后覆盖焦土灰或腐熟有机肥土1 cm左右。穇子出苗后,宜及时进行除草、间苗;出苗后15 d、30 d左右分别进行追肥,每次撒施复合肥或尿素50 g·m-2。
移植:穇子苗移栽时间为出苗后40~50 d进行,以雨天或阴天移植为好。穇子苗宜随起随栽,带土移植。每穴栽植3~5株,移苗质量要求:根直、苗立、基紧。浙西南穇子移植期雨量较多,而穇子移植前期忌浸水,因而栽植后粟苗基部应稍高于地面。
3.5 抚育管理
穇子整个生长期宜追肥2~3次。移苗后15~20 d(直播出苗后55~70 d)宜施促苗肥一次,行间开沟施入复合肥300 kg·hm-2+尿素75 kg·hm-2;在拔节孕穗期沟施复合肥150 kg·hm-2;后期根据苗情适当增施P、K肥。穇子移植后应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可结合施肥进行。
3.6 病虫害防治
穇子抗病害性强,一般无需进行病虫害防治。近年来,仅于2016年粟穗成熟期首次发现有螟蛾科Pyralidae幼虫缀穗危害。据调查,粟穗抱合组合的南宁、本地种源粟穗受害率高达90%以上,穗形开张的桂林种粟穗受害率仅为1.1%。对于螟蛾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宜通过选择粟穗组合开张的桂林种源控制危害。
3.7 采收与贮藏
穇子主、蘖、枝穗的成熟期不一致,为防掉粒断穗,宜实行分期收穗。一般分2~3次采收,历时10~20 d。采收后晒2~3 d后使用脱壳机械去壳,过筛扬净,再晒1~2 d。干燥粟米采用食品级材料密封包装,置于阴凉干燥处。
4 效益评价
4.1 生态效益
穇子根系庞大,据对油茶林套种的穇子测定,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例为3.6∶1,庞大的根系在林地耕作层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增加了其固土能力;穇子植株健壮,套种后提高了林地覆盖度,减少水分蒸发,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套种穇子后,幼龄油茶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据研究表明,套种穇子后,能显著促进油茶秋梢的萌发,有利于丰产油茶树冠形成。穇子生物量大,鲜秸杆产量在15 000 kg·hm-2以上,为旱稻鲜秸杆产量的3倍以上;以该区测定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比例估算,根系量在4 100 kg·hm-2以上,还地生物量计达19 100 kg·hm-2以上,有利于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林地地力水平。
4.2 经济效益
穇子抗逆性和适应性要算当前栽培作物之首,在立地条件差的山地种植,往往较其它作物易于取得较高产量。
据调查,穇子在浙西南较高海拔油茶林地种植,粟籽产量达2 000~3 000 kg·hm-2,以市场售价20元·kg-1计,产值4~6万元·hm-2,投入1.5~2.3万元·hm-2,收益2.5~3.7万元·hm-2。油茶林套种穇子后,油茶树不另行施肥,与进行施肥管理的单一经营模式油茶生长量无显著差异,减少了油茶管理肥料投入及抚育人工投入费用0.75万元·hm-2。经济效益较明显。
4.3 社会效益
穇子在油茶林套种是一种新型林下旱粮经营模式,可为林下旱粮复合经营模式选择与应用提供参考。积极开展油茶林下旱粮套种,既能增加林农经济收入,又能改善新垦造油茶林生态环境,促进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穇子作为药食兼用的粗粮,其食、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被专业人士所认知和重视,但在种源(品种)的选育方面却鲜有研究。据小范围引种与庆元当地种源对比筛选研究表明,各种植区穇子种源在农艺性状、抗性及营养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内优质高产穇子种源(品种)选育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目前,林下旱粮秸杆利用方式主要为反刍动物饲料和秸杆还地。对于秸杆利用下游的畜牧、加工业断链地区,其利用方式仅限于秸杆还地,旱粮秸杆利用的经济效益未能很好实现;采用秸杆地表覆盖和秸杆掩埋还地方式因秸杆分解慢,物质循环速率低且秸杆掩埋增加了人工成本,效果欠佳。当前,在浙江省积极推广林下旱粮复合经营之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为秸杆找到新的用途和提高秸杆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生产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