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冻灾的大棚农作物,我们该如何管理呢?
惠农网·农技学堂
2498人阅读
我们都知道要想第二天精神抖擞,精力充沛的话前一天晚上一定要好好休息,其实大棚作物和人一样,工作了一天之后,需要进行好好的休息,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当中。相比人来说,绝大部分植物的作息更为规律,它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随着大棚这种人们着意创造出的小环境的出现,人们在对大棚作物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调控,希望它们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生长。在这些调控中,让作物休息好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大棚作物只有作息好了,才能工作好,才能为人们生长出更多的财富。
要想让大棚作物休息好,小编认为,不外乎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黑暗的环境,另一个条件就是适宜的温度。首先说说黑暗的环境:其实黑暗的环境本是无需调节的,因为夜幕总是如期而至,随着夜幕的降临,大棚覆盖物的放下,大棚作物停止了光合作用,进入休息状态。但随着大棚设施的越来越高级,很多大棚里安装上了补光灯,这原本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可是很多却存在过度补光的行为,不光是白天天气不好时补,夜晚也是长时间补。在夜晚长时间的补光,打破了作物自身的生长规律,久而久之,必会引起作物代谢紊乱。
再说说温度:在正常天气情况下,人们通过即时调整放下大棚覆盖物的时间,基本可以把夜间温度控制在一个相对满意的范围内。那么,什么样的温度才是有利于作物休息令人满意的温度呢?一定要心中有数。
大棚作物在上半夜其实是处在半休息半工作的状态,因为作物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把光合产物运输出去,一般认为在上半夜保持18-20℃既有利于降低呼吸强度又有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到了下半夜,随着光合产物运输完毕,温度降低至15℃左右,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作物的呼吸强度,减缓作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使作物进入深度睡眠。一旦偏离了这个范围,就会带来不良影响。
比如有人喜欢早放棉被,保持较高的夜温,就会增强作物的呼吸强度,白白消耗掉很多能量;也有人偏好晚放棉被,保持较低的夜温,较低的夜温虽有利于降低作物的呼吸强度,却不利于光合产物的外运,时间久了,就会造成作物的消化不良-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致叶片变黑变厚变硬,甚至扭曲变形,最典型的像黄瓜的蛤蟆皮叶。如果夜温长期在10℃以下,就会造成作物的冷害。
随着今后温度的逐步下降,人们还要多措并举,做好大棚夜温的调控,一般来说,在黑暗的环境下,温度合适了,作物的作息也就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