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技巧:池塘养鱼密度多少合适?
惠农网·农技学堂
34338人阅读
在水产养殖中,养殖户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池塘条件、苗种和饲料来源、养殖技术水平、资金投入能力和养殖经验来规划养殖生产。那么放养规划要从那几个方面考虑呢才能达到养殖效益最大化呢?
放养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养殖品种
确定养殖品种要有远见,既不胆小也不贪"大",要有目的地选择市场有销路、经济效益看好的品种来主养,对于现阶段养殖技术尚未成熟、饲料没有保障、苗种来源困难或市场所占份额较小、价格起伏较大的种类,做计划时一定要慎重选择,把握性不大的品种不要盲目跟风大规模饲养,可以待该品种养殖取得较为成熟的经验后再扩大养殖面积,以规避风险,不做"第一",但也不落后,争做"第二"较为妥当。
在现实中,有些新奇特品种是"有价无市"(看来价格很高但市场需求量很小),而有些品种是"有市无价"(市场需求量很大但价格很低),更有些品种是"无价无市"(市场需求量很小同时价格也很低),所以选择养什么品种是最最最至关重要的,切不可嫌弃常规品种利润不高而只图盲目追求"新奇特"品种,到最后有可能养殖以为利润很好的名特优新品种反而还亏得更惨,因此,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心不要太大,目标不要定得太高,摸着石板过河,才为经营盈利之道。
不要凭一时勇气去进行无为的所谓"钻研",梦想去当"专"家。研发新品种或新技术,那是吃财政饭的人的事,不是平头百姓的活,老百姓也输不起瞎折腾。
比如:前几年养鳅就是一个例子,人人都去琢磨从种鳅产卵,水花育苗再到成鳅养殖的"一条龙"模式去苦苦探索,几年下来很多人亏得血本无归,更甚者有些人干脆当起"老师"(其实自己养殖都还养不好)大办培训班以收取培训费过日子。另外还有一些养殖比如养海狸鼠、养蛙等等都是如此,这是一个惨烈的教训,让人唏嘘不已。
有些品种经某些人或某些媒体也推波助澜故意夸大优势(比如长势快,卖价高)而不经意间避谈劣势(比如卖相不好,不耐低温等),涉嫌欺诈,只图推卖自己的东西或收点广告赞助费从不考虑别人是否适合养殖,夸夸其谈,诱惑让人心动,草率上马养殖,到头来苦不堪言。
更甚者,同样的一条(种)鱼,近几年却冒出很多新的品种"名称"了,犹以鲫鱼最为乱象,个别人士不怀好意,今年是这个名称,明年又换个名字,到了后年又改一个新的称呼,反正为了迎合人们追求贪图品种"新"、"奇"、"特"的欲望,年年"新"品种,年年"新"名称,最终让人上当受"骗",影响了整个行业的风气而不良,众人应该谴责之,更应慎重而不轻信,尽量找知底细有信誉的苗种场点合作以免受损。
二、养殖周期
养殖周期指饲养鱼类从苗种养成商品鱼所需要的时间。应选择周期短、资金回收快、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较好的品种或模式来养殖。对于养殖周期长的品种,要先进行技术考证和养殖经济效益预测,切不可草率行事。
比如:养大草鱼不一定是好事情,为了把草鱼养成特大规格(如十斤二十斤)就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虽然卖价高一些,但养殖时间跨度长,其间的风险(如资金占用,鱼患病、泛塘,市场风险,天灾人祸等等)也随之而来,大多数鱼类在跨入三龄时生长速度本就变缓,饵料系数就会高很多,因此,养殖周期设计尽量以短打擒拿,"短、平、快"为好。
三、混养比例
制订放养规划要以鱼类的食性和栖息习性为基础,综合考虑饲料来源,水源水质优劣等等因素合理确定养殖品种的比例,以充分利用放养水面的饵料和水体资源,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关系,适当增加整个水体的放养密度,从而提高鱼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一般情况下,池塘中的天然和人工饵料主要是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草、旱草、有机碎屑和各种商品饲料。
天然饵料为不同的鱼所利用,而投喂的商品饵料,主要被草鱼、鲤鱼等抢食能力强的鱼所食,部分较小的颗粒会被混养在一起的鲫鱼、团头鲂和各种小规格鱼(苗)种所食,还有一部分粉状的饲料也能被鲢、鳙鱼所利用,全部商品饲料均能直接有效地得到消耗利用。
吃食性鱼类的粪便可为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提供大量有机碎屑,为浮游生物提供充足的肥料,起到饵料再利用的作用。同时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还起到调节水质、降低水环境富营养化的作用。
近些年,水质恶化,蓝(绿)藻暴发,加上鲢鱼(白鲢)价值低下而多遭人弃(嫌)养,这是一个既普遍但又不显现的恶性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蓝(绿)藻暴发时不论用什么药物都只能临时的暂缓压制蓝(绿)藻,几乎是隔一段时间后蓝(绿)藻又会东山再起,其实,鲢鱼才是蓝(绿)藻的真正克星,凡是鲢鱼配养比例适当的,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蓝(绿)藻的顽固暴发,因为蓝(绿)藻是鲢鱼的佳肴美食,如此既长了鱼儿又调节好水质,何乐而不为!因此,无论养什么鱼哪怕是肉食性鱼类,都得混养花白鲢为好。
四、放养密度和规格
放养密度和产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正比,放养密度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合理的放养密度要在水面达到最高产量的同时,必须保证出池商品鱼达到市场要求的规格,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放养密度的确定要根据池塘管理水平以及资金投入的情况而定。但不可过度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因为高产量不一定就高效益,好的效益是建立在科学、合理、合适的基础之上的。
不同的品种和不同的规格的增重倍数是不同的,放养密度一般以鱼类的产量除以该种鱼的增重倍数,得出放养该种鱼类的数量。增重倍数是直接与养殖效益挂钩的,增重倍数越大,则养殖效益就越好。
要根据起捕的规格、次数来确定放养鱼(苗)种的规格,不要一味的贪图"快长快见效"而投放过大的鱼儿,因为越大的鱼(苗)种其成本也高,相应的增重倍数也小,养殖的效益不一定好。
比如:投放1两左右的草鱼到3斤时,增重倍数大约是30倍,投放半斤左右的草鱼到3斤时,增重倍数是6倍,抛开其它方面(比如人工,饲料等)只按增重倍数与价格计算为例如下(以草鱼及1万尾为例):
(1)收入:
每尾3斤草鱼市价估算6元/斤,即可卖出收入18元/尾,1万尾X3斤/尾=3万斤X6元/斤=总收入18万元。
(2)苗种成本及余额:
1两左右的草鱼苗种成本估算6元/斤,即苗种成本为0.60元/尾,购苗成本资金占用1万尾X0.60元/尾=6000元,减去卖鱼总收入18万元,余额17.40万元,每尾净余17.40元。
半斤左右的草鱼苗种成本估算5元/斤,即苗种成本为2.50元/尾,购苗成本资金占用1万尾X2.50元/尾=25000元,减去卖鱼总收入18 万元,余额15.50万元,每尾净余15.50元。
(3)效益差异:
上列示例中,两者上市鱼之间每尾相差1.90元(17.40元-15.50元),也就是说一条鱼效益差额接近2元了,养殖1万尾草鱼其收入就悬殊近2万元了,且投放大一点规格的购苗成本资金占用也大一些,苗种成本资金支出相差也接近2万元了(6000元-25000元=1.90万元)。
(4)分析:
虽然两者(投放1两左右与投放半斤左右)在生长时间上有差异,在常规同等的情况下,当年投放半斤左右的草鱼苗种可能在当年8-9月份左右既可长到3斤,当年投放1两左右的草鱼在10-11月也能够长到3斤,时间出入并不大,也多不了多少的饲料投喂,但效益就有一定的差距了,因此投放适度的规格(比如草鱼投如以1两左右的最为划算)效益才会最好最佳。
尝试水产养殖的新手养殖户要考虑好这四点,并做好放养规划才能进行稳健的投资。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想了解更多农技知识请关注惠农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