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气温稳定在15℃以上、地温16℃以上时即可进行露地播种~长江流域播种适期为清明至谷雨,在这段时间内,以早播较好。其播种方法如下:
1、掰姜种:种姜播入地里前一般都要进行掰姜种,将大块的种姜掰开。掰姜种可以在贮藏姜种的地方进行,也可以将姜种运输到姜种植地后进行。用机械运输的姜种,应把姜种运输到姜种植地后再掰。掰姜种时动作要轻,防止姜芽受伤,也可以待开好姜沟后,边掰姜种边放入姜沟内。掰姜种时一般在每块姜上只保留1个短壮芽,少数姜块可根据幼芽情况保留2个壮芽,其余幼芽全部去除,以便使养分集中供应主芽,保证苗全苗旺。掰姜种时若发现芽基部发黑或掰开的姜块断面褐变,则必须剔除。掰姜除应选留壮芽外,还应考虑姜块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种块越大,出苗越早,姜苗生长越旺,产量也越高;反之,种块过小,出苗迟,幼苗弱,产量也较低。掰姜时还应注意,为了以后便于管理,可按种块大小及幼芽强弱进行分级,即将瘦小的姜块和瘦弱芽姜块放在一起,肥胖姜块和具壮芽的姜块放在一起。种植时分区种植,分别视生长情况进行不同的管理。
要注意单个姜球的重量,因为姜种干物质的重量是影响壮苗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掰姜种时要注意每块姜种的重量。有的农户为节约姜种用量,把大的姜球用刀切成两三段,结果姜种品质虽然好,但出的苗都是弱苗、僵苗,这是因为姜种中的营养物质不够,所以姜种不要掰得过小,更不要把大的姜球切段后播种。第四批分枝的姜球较小,就要与第三批分枝的姜球连成一块姜种,主苗姜球出芽弱不能单独使用,要与第一批分枝的姜球相连接,一般要求掰开的姜块重量应在40~80克,若掰得过大,会增加每亩用种量。
2、浸种:播种前用250~500毫克/升乙烯利浸种15分钟,可促进种姜发芽,发芽速度快,出苗率高。
3、浇底水:生姜发芽慢,出苗时间较长,若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幼芽的出土与生长。为保证幼芽顺利出土,应在种姜播种前在姜田中浇一遍底水,底水必须浇透。浇底水一般在栽培沟施足基肥后,于播种前1~2小时进行,要保证水分正好渗完,不能留有积水。若土壤墒情较好,可先播种生姜,覆土后再浇水。
4、摆姜:在底水渗下后,按一定株距将掰好的并用乙烯利溶液浸过的姜种排放于沟中。排放姜种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平摆法,即将姜块水平放在沟内,使姜芽方向保持一致,东西向沟,姜芽一律向南;南北向沟畦,姜芽一律向西摆放。种姜摆放好后,用手轻轻按入泥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再用手从姜垄中下部扒些湿润细土盖住姜芽,以免烈日晒伤幼芽。此法便于取老姜,应用居多。
二是竖摆法,即将姜块竖直按入泥中,姜芽一律朝上。此法种姜与新株上的姜母上下相连,扒老姜时易伤根,操作也不方便。
有的姜区为便于扒老姜,将姜种倒放,虽便于收获老姜,但影响幼芽出土,不提倡采用。
5、覆土:种姜摆放好后,用镢或二齿钩将垄上部的湿土扒下,盖住种姜,然后用铁耙子耧平耧细土面即可。一般要求覆土厚度以4~5厘米为宜,若覆土过厚,则下部地温较低,不利发芽。若覆土太薄,则因土壤表层易干,同样影响发芽。有些地区在种姜播好后覆土前撒施少量速效化肥,南方则施入大量有机肥,然后再覆土。
6、合理密植
①根据不同肥力水平确定密度以露地栽培疏苗型大姜品种为例:
高肥力田:种块重50~70克,可采用行距65厘米、株距20~22厘米,每亩种植5000~5500株。
中肥力田:种块重50~70克,可采用行距60~65厘米、株距20厘米,每亩种植5500~6000株。
低肥力田:种块重50克以下,可采用行距60厘米、株距18~20厘米,每亩种植6500株左右。
种植密苗型小姜品种,则密度应加大,一般在相同肥水条件下,较大姜品种每亩增加500~1000株。
②根据种植方式确定种植密度
a.埂子姜是以嫩姜供菜用进行软化栽培的一种方式。即开沟筑姜埂,将种姜栽于沟中。埂底宽33~35厘米,沟底宽14~15厘米,一般株距16~17厘米。植株生长后期进行高培土,使根茎肥大,产量提高。也可将沟底加宽,进行双行密植。
b.平畦或高畦姜一般做1米宽的高畦,行距50厘米,每畦2~3行,株距17~24厘米。
c.窝子姜是一种深播高培土,软化栽培收获嫩姜的种植方式。一般畦宽115~130厘米,按行距和株距各1尺(33厘米),挖窝穴播,窝子要深一些,生长期内进行分次培土。
7、播种量:一般高产优质栽培用种块大,用种量也多,每亩400千克左右。若一般地块或新发展姜区,用种量可略少,但不能低于300千克。用种量多虽当时投资高些,但姜种不烂,还可回收,故消耗性投入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