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黑疔、黑膏药,属真菌病害,是造成苗床期死苗,大田生长期死秧,贮藏期烂薯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块根及幼苗茎基部,不为害地上的茎蔓。病薯含有毒素,牲畜误食较多则可引起中毒,患气喘病,严重的可致死。结薯后期多雨,生理开裂多,病情也加重。贮藏期窖温高,湿度大,通风不好时发病重。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的重茬地,易发病。大田期地下害虫多,病情重,贮藏期薯块伤口多时,易引起烂窖。该病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在育苗、大田生长和贮藏过程中均会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红薯黑斑病症状表现
育苗期:多因种薯带菌引起.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一般侵染幼芽茎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菱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薯苗茎部呈现黑脚状,地上部叶片发黄或使幼芽变黑腐烂。温湿度适宜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以后逐渐产生黑色刺状物或黑色粉状物,后病斑逐渐扩大,苗期部全部变黑~形成黑根而死亡。
大田期:病苗移栽到大田1~2个星期后,表现为生长弱,叶色淡,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病斑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茎基部叶片变黄脱落,地下部分变黑腐烂,严重时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即使成活,结薯也较少。薯块染病初呈黑色小圆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轮廓明显略凹陷的黑绿色病疤,病疤上初生灰色霉状物,即菌丝和分生孢子。切开病薯,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色或黑褐色~薯肉变苦,不能食用。
贮藏期:贮藏期薯块受害,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小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黑斑~中间产生刺状物,贮藏后期.病斑可深人薯肉2~3厘米。薯块靠接触传染,蔓延迅速。病害常使全窖发病腐烂。
红薯黑斑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入窖种薯认真精选,严防病薯混入传播蔓延。精选种薯,严格剔除有病斑、伤口、受冻害的薯块。育苗时要尽量用新苗床,如用旧苗床,则应将带菌土壤全部清除。采取高剪苗,在距地面7~10厘米处剪取栽插,可减少薯苗带菌机会,减轻危害。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病壮苗。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可有效减轻发病。一般与小麦、玉米、水稻、高粱、谷子和棉花轮作较好。
2、贮藏窖熏蒸:贮藏窖先加温35~38℃3昼夜,然后快速降温到10~14℃,或在窖内利用锯末掺硫黄点燃熏蒸。种薯上炕后1~2天,温度增高至30~32℃促成伤口组织愈合,3~5天,温度增至35~37℃,以产生红薯丙酮,抑制黑斑病孢子萌发,并利于芽眼幵张。
3、温水浸种:把精选的种薯装筐,水温调到56~58℃,将薯筐浸入,使水温保持51~54℃,浸种10~12分钟。浸种时,种薯不能露出水面,并应上下左右移动薯筐,使水温一致。浸种后要立即上床排种,边排种边盖沙土,以免被风吹受冻,而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注意凡是贮藏期间受低温冷害的薯块不能浸种,以免加重腐烂。
4、药剂浸种: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或80%乙蒜素乳油1500~2000倍液等浸种薯或幼苗10分钟,然后播种。浸种液一次配药可连续浸种薯10~15次。药剂浸种较温水浸种简便易行,不仅防病效果好,而且还能有效促进出苗及薯苗生长。种薯入窖前浸种也可有效减轻贮藏期发病。
5、药剂浸苗:剪下的秧苗可用下列药液浸蘸秧苗基部10厘米左右,即可消毒。浸苗前,应剔除有病斑的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浸苗2~3分钟、50%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苗5分钟;80%乙蒜素乳油4000~4500倍液浸苗10分钟。
6、苗床管理:育苗时尽量使用新苗床,采用高温育苗。在种薯上苗床前3天将床温提高到35~38℃,以后床温不低于28~30℃,以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抗病能力,抑制病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