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属于热带植物,其生存受热带地理环境的制约。东南亚属于热带地区,故较早就有槟榔种植。在中国汉武帝时,包括今越南北部在内的南越之地已有槟榔种植,且被作为异木进献到关中扶荔宫(今陕西韩城境)。
西晋末年嵇含的《南方草木状》载:“槟榔……出林邑(即占城,故址在今越南中南部)”。
东晋时期的俞益期在《与韩康伯笺》中也提到:“槟榔,信南游之可观...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此处所言“海南”泛指今南海周边国家与地区,故有“辽然万里”之说。
北魏杨衙之在其《洛阳伽蓝记》中也言:“从孙典国(今缅甸丹那沙林)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国(今柬埔寨),方五千里,南夷之国……饶槟榔。”《南齐书》则载:“扶南国……多槟榔”。《梁书》亦载:“干陀利国(今苏门答腊岛),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斑布、吉贝、槟榔,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可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东南亚一带就多产槟榔,而尤以干陀利国(即今苏门答腊岛)所产为最好。唐宋以降,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开展,有关东南亚一带种植槟榔的记载增多。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载:“槟榔,交、广生者,非舶槟榔……交趾豪士皆家园植之。”《新唐书》也提到在当时的婆贿加卢国(位于今爪哇岛),“槟榔,仰不见天日”。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也载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阇婆国(今爪哇岛)、麻逸国(位于今菲律宾)等地区都盛产槟榔。
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载遐来勿(位于今印度尼西亚境)、八节那间(位于今中爪哇北岸)、三佛齐(今爪哇)、花面(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北部)等地均产槟榔。明朝张燮在其《东西洋考》中则记载交阯(今越南北部、中部地区)、占城、暹罗(今泰国)、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北部)、柬埔寨、吉兰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州一带)、麻六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彭亨(今马来西亚彭亨州一带)、柔佛(今马来西亚柔佛地区)、丁机宜(位于今苏门答腊岛)、思吉港(位于今爪哇东部)等地亦产槟榔。
清代《海录》一书中也记载暹罗国(今泰国)、宋卡国(位于今马来半岛北部)、咭兰丹国(位于今马来西亚吉兰丹一带)、丁咖啰国(今马来西亚丁加奴)、旧柔佛(位于今马来西亚柔佛州一带)、麻六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柔佛国(位于今马来半岛南端地区)、茫咕噜(位于今苏门答腊岛西南岸)、旧港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龙牙国(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的林加岛)、尖笔兰山(今印度尼西亚的淡美兰群岛)等地亦产槟榔。
清蔡廷兰《海南杂著》也记载了今越南地区多槟榔,且人们常啖之,故多黑齿。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今东南亚一带均是盛产槟榔的地区。据统计,2002年印度的槟榔产量占世界槟榔总产量的50.54%。虽然印度的槟榔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东南亚一带在槟榔生产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槟榔出口量来看,印度尼西亚则是世界上最大的槟榔出口国,其槟榔出口量占世界槟榔出口总量的72.76%;泰国次之,占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