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形态特征
我国发生的玉米螟主要为亚洲玉米螟,其次在西北部少数地区有欧洲玉米螟分布。俗称玉米钻心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1~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玉米螟为害症状
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的取食孔,形成所称“花叶”;3龄后的幼虫在玉米抽穗后钻蛀茎秆,使受害植株的养分和水分输导受阻,雌穗发育不良而减产,尤其是茎秆在蛀孔处风吹折断,则减产更严重,幼虫也可在穗期直接蛀食雌穗,造成嫩粒缺损、霉烂。
甲基异柳磷、辛硫磷、甲萘威、敌百虫、溴氰菊酯、苏云金芽孢杆菌(Bt)及有关的混剂产品。
玉米螟防治方法与用药特点
1、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处理完毕。
2、化学防治
A.选准防治对象田首先要调查越冬幼虫基数,同时,在玉米心叶期检查“花叶”率。在春天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10%时要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100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再防1次。
B.用药时期防治春、夏玉米上的玉米螟通常掌握在心叶末期及穗期或低龄幼虫期,尤其是心叶末期(喇叭口期)防治是保产的重要时期。一般在心叶末期使用上述药剂的颗粒剂和粉剂或乳油、可湿性粉剂用水稀释后拌成毒土撒施于玉米喇叭口内。
C.耕种帮提醒甲基异柳磷只能使用颗粒剂或乳油对水拌成毒土撒施,不能用于喷雾或喷粉,避免人员中毒,使用其他药剂喷粉或喷雾时要注意施药人员的防护。
③生物防治
A.释放赤眼蜂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即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为第1次释放赤眼蜂时期,间隔5~7天放蜂,第2次释放赤眼蜂,共释放2~3次,每亩累计释放1万~2万头,每亩设置一个释放点。在释放时要根据风向、风速设置点位,如风大时,应在上风头适当增加布点和释放量,下风头可适当减少。在放蜂点,选一棵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叶片中间撕开一半,向下卷成筒状,然后用秫秸皮或针线别(缝)在圆筒内即可。
B.私利用Bt乳剂每亩用每克含100以上孢子的乳剂200毫升,配成颗粒剂施撒或与药剂混合喷雾。
C.利用白僵菌封垛每立方米秸秆垛用菌粉(每克含孢子500亿~100亿)100克,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