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纹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稻纹枯病为真菌,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云革菌属。主要有菌丝和菌核2种形态。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萝卜子大小的褐色菌核。菌核以少数菌丝连接在病组织上,空气干燥时,极易脱落。病株上产生的白色粉末是病菌的担孢子。
稻纹枯病主要症状
稻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能为害稻穗和深入茎杆。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初在稻株近水面处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像开水烫过的样子,后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边缘褐色,中部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多时互相合并成大斑纹。叶片上的病斑形状不定,色泽和叶鞘相似。稻穗受害,轻的在出穗时可见到一段谷壳变褐,造成秕谷;严重的抽不出稻穗,死在胎里。
稻纹枯病初次浸染的来源,主要是落在稻田里的菌核,在下季灌水耕耙时,浮于水里,插秧后即附着在近水面的稻株上,长出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以后病斑再抽生菌丝侵入邻近稻株或向上蔓延,扩大为害。潜伏在稻草或杂草上的菌丝,也能引起发病。病菌侵入的温度范围在23℃~35℃,最适温度在30℃~32℃,湿度愈高愈适宜。因此,在高温高湿、氮肥过多、稻株生长茂密、通风透光差、多雨及长期深水灌溉的情况下,发病就严重。
稻纹枯病用药
3%井冈霉素水剂、5%井冈霉素水剂和5%井冈霉素A可湿性粉剂、20%甲基神酸锌可湿性粉剂(稻脚青)、240克/升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
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农业防治: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减少当年菌源,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另外,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水稻后期徒长,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增强抗病能力,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3、适时施药保护:
A.防治适期重点在孕穗至齐穗期,发病严重的,亦可提早到分蘖期,齐穗后据病情发展酌定。早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晚稻孕穗期,丛发病率25%~30%;重病田,以感病品种,以及发病早的高产田,是防治的重点对象田。
B.水稻孕穗期后用井冈霉素;耕种帮提醒稻脚青可于孕穗期前作第1次防治用药,孕穗期(50%稻株剑叶露出叶鞘,呈“锭子秆”形)后禁止使用;晚粳稻对稻脚青药剂敏感,不宜使用;以喷雾方法的要防止药剂沉淀,以免产生药害。
C.满穗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于水稻分蘖末期用药1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