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19:48 作者:李先生
丝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发生在叶、叶柄、茎、卷须及果实上。叶片染病初生透明状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具黄色晕圈的灰褐色斑,中央变褐或呈灰白色穿孔破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乳白色细菌溢脓。茎和果实染病,初呈水浸状,后也溢有白色菌脓,干燥时变为灰色,常形成溃疡。
【病原形态特征】
Pseudomonas syringae pv.1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Dye&Wilkie称丁香假单胞杆菌,流泪致病变种(黄瓜角斑病假单胞菌),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根,大小0.7~0.9×1.4~2微米,有荚膜,无芽孢。
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毫米,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分钟致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由叶片或果实伤口、自然孔口侵入,进入胚乳组织或胚幼根的外皮层,造成种子内带菌。
此外,采种时病瓜接触污染的种子致种子外带菌。且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病菌可存活3~4个月,生产上如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丝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大量雨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
露地丝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始见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开来,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发病温限10~30℃,适温24~28℃,适宜相对湿度70%以上易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相关:夜间饱和湿度大于6小时,叶片上病斑大且典型;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浸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
【防治措施】
(1)选用夏棠1号、天河夏丝瓜等抗角斑病的品种。
(2)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1.5小时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3)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4)保护地丝瓜重点抓好生态防治,方法见霜霉病,须用药时可选粉尘法:喷撒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每667m2/1kg。
(5)露地推广避雨栽培,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开始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可喷洒60%琥.乙膦铝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兼治两病有效,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60~70升,采收前5天停止用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91459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