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足大竹象危害症状
长足大竹象成虫取食和产卵均用喙状头钻蛀竹笋造成虫孔,在成竹后,秆上也会有很多虫孔、凹陷,节间缩短、竹材僵硬。初孵幼虫可取食产卵孔以下部位25-35cm的笋肉,幼虫蛀道中充满虫粪,笋梢发黄干枯,轻者成竹断梢,重者被害竹笋不能生长而死亡。
长足大竹象形态识别
长足大竹象属鞘翅目、象甲科。
成虫:雄虫体长38-42mm,雌虫体长30-34mm。雄虫鞘翅底色为黑色,雌虫底色为棕色,鞘翅上均有9条点刻沟,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近长方形黑斑,鞘翅肩部各有一黑斑。雄虫前足腿节、胫节明显长于中后足腿节、胫节,且胫节具刷状毛。
卵 长椭圆形,乳白色,表面光滑,长约3 mm。
幼虫:初孵为白色,老熟幼虫长约35 mm,乳黄色,头为棕色,有毛,体粗肥,无足。
蛹:体长35-55 mm,初为白色,逐渐加深为棕黄色。
长足大竹象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在秋冬两季,对竹林劈山松土,以破坏其越冬的土茧,造成其越冬成虫的大量死亡;及时清除和销毁被啄伤的笋或嫩竹;竹笋出土前,在竹兜下埋施氮肥,可以促进竹笋提早出土,错过该虫的出土高峰期,减轻虫害。
(2)人工捕杀:成虫羽化出土时,利用其假死性或喜附着于竹笋上的习性,在清晨或傍晚时,通过人工捕捉集中消灭;也可采用诱捕网和引诱剂来捕捉,诱捕网可选择聚乙烯虫网,引诱剂则选用苯甲醛等。
(3)生物防治:在成虫临近出土前,雨后在竹林地面上喷洒白僵菌粉剂,以达到感染出土的成虫,减少成虫数量或影响其正常产卵的目的。
(4)化学防治:在成虫出土高峰前对准竹笋尖部喷施25%乐氰乳油600倍液,或70%吡虫啉水分散剂25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100倍液,间隔5d喷施一次,共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