蛞蝓对牛蒡有哪些危害?蛞蝓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牛蒡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蛞蝓?以下耕种帮种植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蛞蝓对牛蒡的危害
蛞蝓又叫鼻涕虫、水蜒蚰、黏液虫。
1、蛞蝓取食植物后,直接造成植物组织的机械损伤,导致叶片、花瓣残缺、孔洞,严重者根茎被咬断,幼苗被吃光。蛞蝓爬行过后留下的粘液带粘附于植物表面,使植物透气和透水性减弱,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2、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在细胞快速分裂部位或细胞代谢较快部位(胚芽鞘、营养芽、嫩叶、叶原基等)合成。而这些部位极易遭到蛞蝓危害,从而造成内源激素合成量降低,植物生长受限、生理平衡失调、抵抗力降低等。
3、蛞蝓取食植物幼果直接导致减产。蛞蝓取食果皮后常使果实出现带状伤痕;另外其分泌液干燥后可留下1条白带,影响果实的外观品质。
4、植物被蛞蝓咬伤后,生理屏障遭到破坏,微生物可直接感染植物内部,大量滋生而堵塞输导组织,且产生的毒素可导致植株死亡。
二、蛞蝓发生规律
1、蛞蝓在气温10~20℃时,特别是菇房或菇场过于潮湿时,尤为猖獗。不耐高温,夏季身体瘦小发育不良,一般晚上活动。除取食各种食用菌子实体外,还取食蔬菜、花卉和其他作物。
2、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周年均可繁殖,以春、秋最盛。异体受精后可终生繁殖,少数可孤雌生殖。卵生,直接发育。成虫交配后2~3天即可产卵,每天产1个卵堆,每个成体可产3~4个卵堆,每堆10~20粒。卵堆产于潮湿土壤缝隙中,在日光或潮湿空气中会很快自行爆裂,土壤干燥也不能孵化,卵期10天左右。以成体或幼体越冬。蛞蝓畏光怕热,喜阴暗潮湿环境。在食用菌场地,白天多藏于土缝,石块下,草丛、草堆,枯枝落叶下。一般下午5点左右开始爬出活动,以后逐渐增多,到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陆续返回隐蔽处。阴雨天基本上全天进行为害。
三、蛞蝓防治方法
1、蛞蝓喜水怕光,常躲避在阴暗潮湿、腐殖质较多的地方,故秋季应及时清理和深翻田地,杀死其越冬成虫和卵。春季种植作物时应选向阳、排水良好的田地,或采取陇上种植。且应尽量少用生粪以减少虫源。
2、环境温度高于20℃将影响蛞蝓正常生理活动,高于25℃便可很快导致其死亡,故可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式,阻止蛞蝓爬出地面,使其因温度胁迫和食物来源缺乏而死亡;大棚作物种植中可采取增加热源或增加光源的办法,提高植物生理活性和光合作用强度的同时达到防治蛞蝓的目的。
3、蛞蝓为夜行动物,强日照下2~3小时即死亡。晚上6:00后其活动量逐渐增加,晚上10:00~11:00达活动高峰;因此可在蛞蝓高发期,借助手电筒、矿灯等光源进行人工捡拾。
4、蛞蝓对甜、香、腥气味有一定的趋性。傍晚在苗地及周边撒幼嫩莴笋叶、白菜叶等有气味食物,清晨揭开引诱物后可进行人工捕杀。
5、当作物不急于上市或不直接食用时,也可采用以下方法防治:①在蛞蝓活动时,喷施80%敌杀死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杀灭效果达83%;②砷酸铝300倍液,20%速灭杀定乳油喷洒在地面防治,效果较好;③喷施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或10%叶蝉散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杀灭效果均在90%以上;④在蛞蝓栖息处喷施900倍液灭蛭灵或万灵,防治效果较好;⑤2%~5%甲酚皂2%~5%灭害灵、8%的灭蜗灵喷洒在蛞蝓经常活动的地方。
6、在蛞蝓危害高发期、夜间喷洒药物难的情况下,可在白天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防治:①50%的杀螺胺乙醇胺粉剂1200克/公顷、或2.6%密达颗粒7500克/公顷,其防治率均在90%以上。②在傍晚蛞蝓出土前,用4%呋喃丹颗粒剂与四聚乙醛、麸皮按1:0.5:2混合,撒于植物近根部,蛞蝓接触药物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种植网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