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绞羽病也是危害黄连正常生长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恩施自治州的黄连产区,病害发生比较普遍而且严重,这个地区的土质很容易引起这种病害。一般受病地区黄连减产20%左右,重病地区可能导致绝产无收。
紫绞羽病病原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木耳科,卷担子属真菌。这种病菌以菌索或菌丝块在黄连的病根和土壤中越冬,可以存活很多年。
一般在林地或开垦之后未熟化的旱田、坡地种植黄连,就很容易得这种病害。在山冈顶或土壤被严重冲刷的山坡砾质砂地中种植黄连,也很容易得这种病害。但随着旱田和坡地的进一步熟化,紫纹羽病就会逐渐减轻。
黄连在缺肥、生长不良的地块受病的几率比较大,受病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土壤的酸化程度也影响着黄连的受病程度,如果种植地区的土壤酸性大,就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如果多施碱性肥料来中和一下土壤的酸性,黄连的发病就会轻些。
一般黄连在苗期就有可能受这种病害,但通常受病害的现象不明显。在生长3~4年以后,黄连植株的地上部分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受病地块的黄连分布稀疏。受病植株的地上部分长势很弱,叶片也比较稀少,近边缘的叶片已经早枯,植株很容易就能从土中拔起。
黄连在受病的初期,地下部分土壤深处还存留部分新发的须根,可以暂时维持地上部分的生长。如果黄连的主根受害,就会只剩下黄色的维管束组织,内部已经中空,质地变得很轻。主根和须根根系表面,常常会有白色至紫色的绒状菌丝层。到黄连的受病后期,菌丝就形成了膜状菌丝块或网络状菌索。病害严重时,黄连地下土壤中的须根全部脱落,导致整株缺水死亡。
黄连紫绞羽病防治方法
选择没有紫绞羽病的田园种植黄连,不要从紫绞羽病的病区调人黄连种苗,因为这一病区的黄连会携带紫绞羽病的病菌,如果栽种,会影响黄连的生长;对黄连的种植地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保水能力,这样能减轻紫绞羽病害的发生;针对土质呈酸性的种植区,可以施撒些石灰来中和土壤的酸性,从而可以改善土壤环境。
每亩地大约施撒入100千克就可以,石灰对防治紫绞羽病有很好的效果;受病的黄连种植地区可以种植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实行五年以上的轮作,但不能和其他寄生范围以内的作物轮作或间作,这样不仅不能防治黄连的紫绞羽病,反而还会加重其受病害的程度;得紫绞羽病的黄连应尽量提前收获,这样可以减少田间的损失。